#三分钟讲知识#
枪手没有毙掉特朗普,拜登宣布要退选了,但临退之前仍然是贼心不死,对我们发出了最后的警告。拜登选择退出,民主党内部将由谁接替拜登参选呢?特朗普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拜登风烛残年苟延残喘之际,又会对我们做出哪些疯狂的举动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自从拜登技术性阳了之后,我就预言,民主党大概率是要换人了。果不其然,就在拜登自我隔离期间,突然宣布要退出大选,并支持美国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参选总统。拜登之所以退选,背后有三个关键因素。
拜登
首先,在上一次电视竞选演讲中,拜登不仅输给了特朗普,而且当着3亿美国人的面,暴露了自己的健康问题,果然,再强的人都挡不住岁月蹉跎,此后,他的支持率可以说是直线下滑,赢面已经不大了。
第二,在特朗普枪击事件爆发后,民主党内部出现了分裂,不再是一条心的支持拜登了,党内几十个重要人物更是集体给拜登施加压力,要求他退选,现在的拜登,已经不能把民主党人凝聚在一起了。
第三,可能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拜登可以获得的政治援助已经非常有限了。美国大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如果没办法获得足够的政治献金,可能连竞选活动都组织不起来。
特朗普大难不死之后,美国的大富豪纷纷倒向了共和党这一边,连原本保持中立的马斯克也表示,以后每个月都要拿出4500万美元支持特朗普竞选总统,而拜登这边呢,金主纷纷停止援助。在这三大因素的推动下,退选是拜登必然的结局。
民主党换人了,特朗普是什么反应呢?得知拜登退选后,特朗普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落井下石,他说:既然拜登无法继续竞选总统,那么“当然也没有理由再担任总统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拜登是“美国历史上表现最差总统”,现在就可以下台了,多等一天都是浪费。不仅如此,特朗普还表示,打败哈里斯比打败拜登更简单。
那么,这个叫做哈里斯的总统潜在人选,能得到拜登的鼎力支持,她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从公开信息来看,哈里斯是牙买加和印度的混血后代,相比同样是非洲裔的奥巴马来说,她的起点并不低,父亲是来自牙买加的黑人经济学教授,母亲是印度裔的医学专家。刚到60岁的哈里斯,当过律师、当过地方检察官,甚至曾任加州总检察长和加州联邦参议员,可以说是“一路开挂”的人生榜样。2020年哈里斯成为美国副总统,到达了非裔女性政治高度的天花板,但要正式成为民主党内的总统候选人,甚至打赢和特朗普的PK,哈里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就在拜登表态支持哈里斯之后,民主党内另一位大佬,前总统奥巴马却出来泼凉水,他不仅不支持哈里斯作为拜登的接棒人,同时表示要在民主党内重新选择合适的候选人,颇有点打脸的意思。奥巴马不给面子,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奥巴马的太太在党内的呼声太高,已经被称为女版奥巴马了,这很可能导致奥巴马屁股决定脑袋,也想顶自己的太太一把。
而根据民调显示,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支持率在部分州内已经超过了拜登,特别是在黑人社区当中,哈里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一旦她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预计她的选票还能进一步增加。拜登做总统时,哈里斯作为副总统像一个小透明,存在感比较弱,在美国的民调显示,她的支持率相比特朗普还是差了一大截,为什么选她做接棒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的身上没有拜登的那些“问题”和“负担”,刚过60的年纪,和特朗普比起来,绝对算得上是年富力强。
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还没有出现过女性总统,更别说是少数裔女性了。哈里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展露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距离选举仅剩下三个多月时间了,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而对我们来说,不管是谁上台,可以确定的是,美国都会保持一贯的强硬态度。
几乎在拜登宣布退选的同一时间,美国政府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发难,大有警告的意味。
美国国安顾问沙利文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宣称,美国仍然支持菲律宾向仁爱礁那艘非法“坐滩”军舰运送补给,并考虑和菲律宾共同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其行动顺利完成。紧接着他又说:如果中国不立即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未来几周内,美国将加大对中国的打压和制裁力度。
话已经说得非常露骨了,言下之意就是,你别看美国为争个总统闹的不可开交,但是对外政策还是稳如泰山,尤其是对华政策,仍然保持了高压态势,压根不会放过我们。虽然沙利文没有透露出要对我们采取何种制裁措施,但从他的话里话外可以猜到,大概率和我们的银行有关。
几乎是同一时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表示,如果中国“继续支持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会让中国付出惨重代价,甚至还点名说了台海问题,这已经不是表态那么简单了,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美国两党斗争的越激烈,我们就越危险,站在拜登的立场,总统的政治生命只剩下三个多月了,还不赶紧对我们进行发难,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特朗普呢,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了,也有一腔施展拳脚的热血,其中最大的目的就是把中国制服,用中国的药来解美国工业空心化和美债濒临暴雷的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恐怕未来几年,我们会持续的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