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刀教子”终酿悲剧:“吓唬式教育”是危险的边缘游戏
近日,一则“13岁男孩因为体育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的新闻登上热搜,引人嗟叹不已:在四川绵阳,一个离婚后独自陪读儿子的父亲,对期末考试儿子体育只得了18分非常生气,觉得是儿子偷懒不用功造成的,于是便斥责儿子,并用武士刀吓唬孩子,不料发生意外刺伤儿子,孩子因失血过多离开人世。这个亲手毁掉一个家的父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据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还有其他旧伤。其父不止一次以“想要孩子好”的堂皇理由,以刀吓子。一个父亲把后半生的时光托付于儿子的生涯,情深意切自不必言,但当其手持利刃挥舞于孩子面前的时候,岂能想到这是不可饶恕、危机四伏的作?真是愚蛮透顶。
拿如此锋利、危险的刀具“教育”孩子,可见其心智、精神层面是有问题的。生在这个家庭,被这样一个父亲这样“寄予厚望”,这个孩子的命运真的令人心痛。
可悲的是,喜欢吓唬孩子的父母还不少。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要把其从窗户上扔到楼下;孩子顽劣,就在闹市中作势丢下孩子,将孩子吓得嚎啕大哭;有的人甚至把幼小的孩子带到派出所门口,称让警察带走……这类吓唬手段,司空见惯,但有些手段的运用形同“擦枪走火”,容易出意外。
2021年,上海金山一位母亲吓唬儿子假装离开,结果孩子真丢了。如果说吓唬还分层级的话,以刀吓娃的,堪称极端表现。少年时,我常见村中妇人持菜刀吓唬不听话的儿女,那一道白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殊不知,利刃与人心并不相通,拿利刃恐吓,使用利刃就一定会如臂使指,运转自如,不会出乱子吗?
一个人无原则地吓唬孩子,甚至以期获得立竿见影的服从,往往是痴心妄想。
随着“吓唬”的效力递减,“吓唬成本”会不断攀升,覆盖和淹没一个人为了刻意营造恐怖氛围而勉强“绷紧”的强悍形象,直至令“吓唬红利”消失殆尽,将吓唬人的人顶到墙角。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在第一次被武士刀吓唬的时候,会惊惧不已,但在父亲多次只吓唬吓唬之后,孩子就可能会形成“父亲不会来真格”的印象和概念,从而保持“能奈我何”的姿态。这就招来了做父亲的步步升级,从刀不近身,到见血。
在吓唬场景中,双方实际上是在压力甚至危险的边缘地带进行试探、博弈,显现的是制服与反制服的拉锯。而这种吓唬由于缺乏实招的供给,终究有“黔驴技穷”的一刻,反而令父母的权威旁落。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母亲吓唬要将不听从自己命令的孩子“赶出门外”,在冰天雪地里受冻,但孩子很犟,立马照做,结果母亲只能妥协。
吓唬手段确实可以“进阶”为实招,但又能如何?民间父老早就感慨过,棍棒教育迟早把子女打“皮”了。
就后果而言,吓唬式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孩子可能会被一时的危机所镇住,但就算不当场顶撞、反抗,也会在内心淤积不满和惆怅,为日后与父母的冲突留下隐患。此外,即便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但在这种扭曲的家庭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保持心理健康?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阴影,是会伴随终身的。
“吓唬派”的确想把孩子教育好。可是他们所谓的用心良苦,却适得其反。
很多吓唬孩子的父母,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结果却令孩子的品格、人格发展出现变异。吓唬教育看上去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但本质上是对孩子的心灵欺诈。孩子为了安全过关,可能会假意服从,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会不会就此形成爱说假话的习惯呢?再者,有的小孩生性内向、懦弱,经不起惊吓,会不会被吓出心理疾病?
其实,我们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吓唬教育,也是对“前人”耳濡目染的结果。这样的“传统”既有危险性,又不免荒唐,实在是教育方式中的糟粕,弃之为好。
孩子若是顽劣不堪,甚至做出出格之事,当然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不管。但教育孩子来不得旁门左道,来不得急功近利。教育的要义,还是耐心讲道理、立规则,而当孩子做错事后,惩罚不是不可以有,但应该适可而止,例如罚做家务、轻弹屁股。
惩罚或体罚,一定要建立在合理明确的规则之上,让孩子认同规则,也有稳定合理的预期。
有教无类的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家庭内,却往往被忽视。天性邪恶的孩子即使存在也是极少的,每一个和父母横眉怒目不讲理的孩子的背后,几乎都有着各种纵容、失误、延宕的影子。及早以身作则立规则,形成父母与儿女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的家庭氛围,特别重要。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