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这些年跟随美国的脚步走,到底得到了什么?我常思考这个问题。拆除5G设备、实施经济制裁、东扩NATO、能源政策大转向,欧洲似乎总是在美国的指挥棒下起舞。而现在,当美国以"价值观不同"为由要与欧洲分道扬镳时,欧洲人恐怕要重新思考这段关系的本质了。
细看欧洲近年来的对外政策,几乎处处能看到美国的影子。当美国说华为5G设备有安全风险,欧洲各国咬咬牙,拆了。尽管拆除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技术进度倒退,但为了所谓的"盟友团结",欧洲硬着头皮上了。
当美国要求对俄制裁时,欧洲国家闭着眼跟上了。制裁的代价是谁承担的?欧洲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民众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美国能源出口商则笑着数钞票。
北约东扩也是如此。欧洲国家被推到对抗的前线,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却不得不配合美国的地缘政治棋局。一旦局势升级,首当其冲受害的会是谁?恐怕不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最讽刺的是能源政策。欧洲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被强行切断后,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欧洲企业因能源成本上升而失去竞争力,一些制造业甚至被迫迁往美国。这种"去工业化"趋势对欧洲的长期发展是灾难性的。
至于LGBT议题,美国将其作为价值观输出的一部分,让许多欧洲国家在传统文化和"政治正确"之间左右为难。为了不被贴上"反民主"的标签,欧洲国家往往被迫跟进。
话说回来,美国建立起的战后秩序确实曾给欧洲带来过和平与繁荣。但七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关系是否已经从"互惠"变成了"单向索取"?当美国政策制定者只考虑"美国优先"时,欧洲的利益在哪里?
利益的本质是什么?回顾历史,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近三百年积累的国际信誉,如今正在迅速崩塌。当初的承诺和保证,在实际利益面前不堪一击。这或许是给欧洲最深刻的教训。
如今,欧洲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经济上,高能源成本和去工业化威胁;安全上,地缘冲突风险增加;政治上,民粹主义兴起并挑战建制。这些问题的背后,多少与美国的影响力有关?
我曾在布鲁塞尔与一位欧盟官员交谈,他无奈地说:"我们需要战略自主,但实现起来太难了。"这种矛盾心态反映了欧洲的现实困境——想要独立自主,却又难以挣脱美国的影响。
疫情期间,当欧洲急需医疗物资时,最先伸手帮助的不是美国。能源危机时,美国能源公司却从中获利丰厚。这些事件让许多欧洲人开始质疑这种"盟友关系"的实质。
马克龙曾呼吁建立"欧洲军队",默克尔也多次强调欧洲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些表态背后,是欧洲领导人对当前局势的清醒认识。但从表态到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与美国的分歧正在增加,从贸易政策到气候变化,从数字税到北溪管道。这些分歧不仅仅是具体政策的差异,更反映了根本利益的不同。当美国外交政策以"美国优先"为核心时,欧洲为何还要盲目跟随?
当然,我并不主张欧美关系完全破裂。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仍然必要。但这种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单方面服从另一方。
欧洲需要找回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义与美国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关键领域发展战略自主能力,包括国防、能源、科技等。也意味着在外交政策上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欧洲需要作出选择。是继续充当美国战略的附庸,还是重新崛起成为有自主意识的全球力量?这个答案,将影响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欧洲文明有着千年的辉煌历史,曾引领世界进步。如今,或许是欧洲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了。毕竟,没有哪个伟大的文明是永远依附于他者而能延续的。
美国与欧洲的这场"分手"之痛,可能是欧洲重新崛起的契机。正如一位欧洲历史学者所言:"每一次危机,都是重新思考和创新的机会。"欧洲能否把握这个机会,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欧洲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说到底,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美国以"价值观不同"为由疏远欧洲时,或许正是欧洲重新审视这段关系本质的契机。这一觉醒过程或许痛苦,但长远看来,对欧洲的未来发展可能是一次难得的转机。个人浅见。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