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近日,福布斯发布2025年中国最佳CEO榜单。
马化腾、雷军、王传福等常客之外,有一位80岁的上榜者引人关注:达梦数据CEO冯裕才,他只比任正非小两个月,是同时代企业家里,最大器晚成的那一位。
01 “40后”敲钟人
2024年6月12日,上交所科创板迎来新股上市,股票名称:达梦数据。
上午九点半,交易大厅的显示屏开始倒数计时,台上的冯裕才很沉稳,当屏幕里的金色数字变到“1”的时候,他才挥锤响钟,“拼了四十年,不差这几秒”。
冯裕才生于1944年,和华为任正非、联想柳传志、中微尹志尧,以及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同岁,前半生他是大学教授,年近60才下海创业。
上市首日,达梦数据的表现堪称梦幻,开盘就大涨了256.49%至310元/股,盘中一度站上313.33元/股的高位,当天以240.80元/股收盘,涨176.91%,当前,达梦数据的市值约为270亿。
▲来源:达梦数据
达梦数据的上市对“数据库国产化”意义重大,数据库是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凡是涉及到记录的场景都会用到,从地铁闸机到民航票务,再从电网调度到银行转账,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撑。
由于数据库的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很长一段时期内,甲骨文等国际大厂的产品处于垄断级地位,冯裕才的信念,就是要掌握数据库的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他有一个体会:
“人家封锁技术的两弹一星和芯片,我们都能搞出来,反而是开源的,会让我们放松警惕、受制于人,因为来的容易嘛。”
近年来,达梦数据不断推出重磅产品,填补了国产高端数据库的空白,改变了国产数据库不如外国的固有认知,在金融、电信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国产化替代。
2024年,达梦数据凭借事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荣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堪称数据管理领域的“小华为”。
今年6月,达梦数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周年答卷,2024全年营收10.44亿,同比增长31.49%,归母净利润3.62亿,同比增长22.22%,其中软件产品授权收入8.94亿,毛利率99.69%。
敲钟那天,冯裕才心中有万语千言,但他就说了一句话,只是声音比平时大了一些,“创业不易,做企业家比做教授难一百倍,40多年经历了无数险阻,终究化为今天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02 资料在燃烧
冯裕才的人生充满了偶然,他本来是要造导弹的,却因为时代的原因,只在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上了不到两年学,就去支援三线建设了。
虽然没能学会造导弹,军校的生活让他练就了对抗苦难的身体,年近古稀时仍保持着洗冷水浴的习惯,每当技术攻关遇到路线选择时,他从不犹豫,“选难的那个就对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冯裕才获得了在学校任教的机会,他一边给工农兵讲数学,一边收集能接触到的前沿知识,进而知晓了计算机已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入民用领域,软件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73年,武汉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要重建计算机专业,广招全国人才,冯裕才前往武汉毛遂自荐。
因为有机械厂的经历,人事部门想把冯裕才分到造船系,造船系是华中工学院的传统强系之一,没想到他执拗地告诉工作人员,只愿意去计算机专业。
一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竟然坚持要去前途不明的计算机专业,人事部门很诧异,但没理由拒绝,于是加了一个助教的名额。
入职头两年,冯裕才跟着两名老师学习编译系统,也就是基础类软件,把人类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能理解的话,数学功底扎实的冯裕才很快就上手编程。
1978年秋天,华中工学院组织教师队伍到武汉钢铁厂参观学习。
当时,武钢耗资40亿元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工程”即将投入试生产,该项目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有25台计算机监管长达三公里的生产线,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生产。
主体工程投料成功那天,全厂欢庆,日方援建专家陆续撤离,冯裕才他们迫切希望看到工程技术文件,却被告知日方在撤离前,为了防止核心技术外流,把能装满三卡车的原始资料,全部小心翼翼地烧掉了。
这段“痛苦”经历影响了冯裕才的整个职业生涯,核心技术四个字从此融入他的血液。
计算机软件门类繁多,冯裕才开始思考自己要投身哪个领域,经过调研,他发现同时期的发达工业国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最为重要,如果中国有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数据库系统,潜力巨大。
为了缩短与前沿技术的差距,冯裕才组建课题组,分工翻译能获得的一切国外数据库资料,然后在实际的项目里边学边用,仅两年时间他的英文译稿超过了一千万字。
1982年,一位美籍华人专家来到华中工学院讲学,冯裕才希望专家能讲一讲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方犯了难,“如果讲了这些,我回到美国会丢了饭碗。”
冯裕才灵机一动,跟专家说,“您不必刻意讲,我们以学校图书馆为对象,讨论如何为它设计数据库,我来提问,您来回答,如何?”
华人专家欣然同意,在两人的头脑风暴中,冯裕才把之前的积累化为一个个切中要害的问题,一个多月的讲学后,他脑中零散的数据库知识终于联成了一幅原型图。
此时的冯裕才既兴奋又苦闷,他一心想开发有自主产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但苦于没有经费和设备,计算机系主任邹海明给他指了条路,“编一本书吧,把你对数据库的见解都写出来,机会和经费可不是从天而降的。”
六个月后,冯裕才编著的《数据库系统基础》面世,首印1.5万册,这是建国后第三本由中国人编写的数据库系统理论教材,显著特点是偏重技术的实现,有大量对方法论的拆解和展开论述,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南京大学的一位数据库资深学者评价,“老冯的书,没有洋味儿。”
▲冯裕才所著《数据库系统基础》,来源:达梦数据
这本书为冯裕才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有学术会议的邀请,有管理软件的开发项目,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1988年,冯裕才团队的研发成果“汉字关系数据库系统”(简称CRDS)通过了行业鉴定,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型,也是达梦数据众多产品线的起点。
CRDS引发了行业轰动,在IBM dBASE如日中天的1980年代,CRDS性能表现优于dBASE的大陆版本,把国产数据库技术带入了产品原型转化阶段。
纵观国际市场,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发背后,都站着像IBM、Oracle这样的巨头,一旦有成果,能迅速获得政府部门的订单,由小作坊转变为商业化运作,像冯裕才这样只凭一个技术团队就实现从零到一,难度可想而知。
看到冯裕才的不易,身边的领导、同事都给他出主意,“冯老师,不跑北京,拿不到项目。”
拿着哈军工校友写的推荐信,冯裕才带着存储CRDS原型的软盘赶赴北京,推荐信让他找到了对CRDS感兴趣的部委,落实了3个合作项目,预算总计62万元。
这三个项目奠定了达梦数据的初始团队,也证明了一款自主可用、安全可靠的国产数据库是有市场刚需的,学校决定为冯裕才成立一个独立的研究所,名称“达梦”取自数据库和多媒体的英文首字母“DM”,寓意“达成梦想”。
随后,冯裕才带领团队研发了地图数据库、图形数据库等多款产品,并在1997年拿到了“863计划”国产数据库项目的招标,在多名同行的竞争中位列第一名,获得了400万的项目预算。
2000年,达梦研究所完成了公司化转制,武汉达梦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只有50人,博士5人,硕士15人,平均年龄28岁。
那年,冯裕才已经56岁,同时期的创业者大都功成名就,他的创业之路刚刚启程。
03 山重水复
1990年代,国内数据库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吸引外国巨头纷纷入场。
就在冯裕才怀揣CRDS软盘进京找项目的同一年,一个名叫冯星君的香港人也来到北京,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转悠,他的任务就是为甲骨文开拓中国市场。
冯星君发现,中关村的很多店都在售卖盗版的Oracle数据库软件,2500元一套,自己带软盘拷,没有售后。
经验丰富的冯星君行事果决,他立即说服美国高层,把1700美元的正版价格降到500美元在中国卖,而且有培训、售后等服务,同时拉着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打击盗版,那段时间,他上下班都会带着刀防身。
不到3个月,冯星君就卖了5000套正版甲骨文软件,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也认识到,数据库不是一次性商品,还有适配硬件、定期维护等后续服务。
跟随甲骨文的脚步,IBM的DB2,微软的SQL Server都来了,国外数据库扎堆涌入中国,攻城略地,在金融、电信等高端领域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外国数据库的强势入场,也让达梦数据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年险些关门。
成立初期,达梦数据距离产业化销售的目标还很遥远,运营主要依靠国家的科研经费,因此每年“863计划”的数据库测评至关重要,排名第一就意味着近千万的经费支持。
达梦数据早期团队,来源:达梦数据
自从1997年初次评比以来,达梦数据连续六年拿下第一,2003年,评比方式从专家验收打分改为“以测代评”,由专门团队开发测评软件,让参测的数据库在实际场景中分个高下。
2003年4-5月,测评在北京举行,六连冠的达梦数据出人意料地排在倒数第一,竞争对手的产品能支持40个仓库的商品交易,达梦的DM3只有37个库,3500万元的经费分给了其他三家单位,达梦颗粒无收。
冯裕才懵了,比起倒数第一的结果,他和同事更难理解的是,短短一年,几位对手的水平为何提升得如此之快。
顾不得非典肆虐,达梦数据的总工带人赶到北京,“必须知道输在哪里。”
原来,随着外企的涌入,国外的开源数据库也进入中国,对手的致胜代码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ostgreSQL,应用了开源系统的国内厂商就这么甩开了达梦数据。
冯裕才找到一位专家问道,“采用国外开源的代码,是否符合‘863计划’的初心”,对方回答,“大家都用,你们不用,活该!”
冯裕才没时间再争辩,如果不能在2004年逆转败局,达梦数据就完了。
生死攸关之时,那三卡车燃烧的资料又浮现在冯裕才眼前,对于他和一起创业的同事来说,核心技术是“主权”问题,是不能拿来讨论的,就算公司关门,也不可能走开源路线。
面对危机,达梦数据的年轻人也没有退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看着冯裕才那本《数据库系统基础》入行的,“即使倒下,也要用我们自己一行一行敲出来的代码上战场!”
当时正在开发的DM4是达梦数据最后的武器,但测试结果卡在60个库的水平升不上去,全公司的技术力量都集中了起来,打地铺闭关研发七个月,死磕数百万行代码。
2003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技术团队解决了一处系统的并发冲突,等待程序自动测试的时候,大家沉沉睡去。
夜里两点,技术总监爬起来看结果,打开显示器的那一刻,他看到了110个库的成绩,兴奋得差点儿喊出来,几乎比上一代提升了3倍!
在2004年的测试中,达梦数据自主研发的DM4数据库震惊全场,不仅战胜了其他几家基于开源代码的数据库,而且性能表现与同期的微软SQL Server 2000基本相当,明显优于0racle的产品。
外国人研发产品用时两年,达梦才七个月,坊间传言达梦从特殊渠道拿到了甲骨文的代码,还有专家在研讨会上向冯裕才发问,“你们的系统真的都是自己研发的,没有用开源代码吗?”
对待质疑,冯裕才一直保持风度,这一次,为了公司研发人员的心血,他罕见地撂下狠话,“代码就摆在各位面前,请随意检验,如果发现是基于开源数据库研发的,我保证,达梦立即退出这个行业。”
当年无法进行代码检测,直到2013年,国内才有可以检测软件原创度的工具,达梦数据第一时间申请了检测,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自主原创测评”证书的数据库产品。
04 孤勇者
2008年初秋的一天,达梦北京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当时是周五晚上八点,很多人都已下班,接电话的是测试部门的员工,本以为是客户咨询,没想到电话那头竟是国家电网,“请你们明早过来,讲解一下达梦的产品特点和功能。”
第二天,会议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10点,达梦渐渐了解了项目的重大,国家电网即将建设电力备用调度系统,想启用国产数据库作为底层支持。
历经2008年初的雪灾、5月的地震,以及8月奥运会期间的外网攻击,电网备用调度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此前电网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不仅成本高昂,内部代码也是一个“黑箱”,在遭到外部攻击时无法溯源,安全风险很大。
这就是国家电网在周五晚上致电达梦、周六一早就开会讨论的原因。会议末尾,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的总工程师来到现场,问了一句话,“你们觉得怎么样,能不能用?”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没人敢发表意见,一阵难耐的沉默后,项目组的一位专家说,“从现场演示的效果看,达梦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不妨一试。”
达梦进入候选数据库供应商的名单,入选的国产数据库厂商要进行两轮测评,在首轮中,达梦是唯一一家在两周内完成数据迁移的企业,成为备用调度系统在四川南充试点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二轮,达梦闯入最终决选,对手是测评场上的老相识,测试结果显示,达梦数据库在性能上超越对手十几倍,惊讶声此起彼伏,不知谁说了句,“会不会造假啊?”
达梦的技术人员气定神闲,“大家觉得哪里有问题,我们可以再演示一遍。”
在众人仔细审视下,达梦的技术人员放慢操作,再次运行测试流程,成绩同样无懈可击。
其实,对手的能力也很强,但由于使用了开源数据库,对代码的熟悉程度不够,没能及时优化系统,而达梦的优势就在于自主可控,短时间就开发出了一套优化算法,至今仍在应用。
达梦成为国家电网新一代电力调度系统D5000的数据库供应商之一,迎来了商业化的里程碑,跑通了一条国产软硬件“柔性替换”外国产品的道路,即先在备用系统使用,再对主系统进行替换。
那通周五晚上的电话改变了达梦的命运。
此后,中国航信、中国人寿都成为了达梦的客户,也吹响了国产数据库进攻高端领域的号角,阿里巴巴PolarDB、蚂蚁金服0ceanBase、华为GaussDB、腾讯TDSQL等国内大厂纷纷发力数据库,向IBM、Oracle和微软发起冲击。
一位业内专家曾这样评价国产替代,“用国外的软件,如同抽大烟,抽上瘾了就戒不下来;用国产软件,好比吃中药,一开始很苦,但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2024年6月12日,上市钟声中,80岁的冯裕才也等到了苦尽甘来。
但上市并不是故事的终点。
冯裕才说,40年前他很孤独,那时候没人觉得数据库有多大价值,40年后他依然感到孤独,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开源,还有人问达梦为什么不开源,他的回答没有变,为了“技术主权”。
但他已经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孤独。他说:
“数据库是漫长的积累,IBM做了60年,甲骨文将近50年,达梦也有44年,我现在想的不是退休,而是达梦5年后会在哪儿,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哪怕要‘孤独’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
[1]《久久为功:达梦40年科技自立之路》中信出版社
[2]《不一样的冯裕才》长江日报
[3]《专访达梦创始人冯裕才:深耕国产数据库超40年,80岁终敲钟》雷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