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品牌海澜之家近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6亿元,同比增长1.7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减少3.4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6亿元,同比增长3.83%,基本每股收益0.33元,同比下滑5.71%。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其中报中观察到,转型四年后,海澜之家的多元化布局逐步见效并迎来新突破:其他品牌营收增速高达65.57%,海外营收规模亦持续扩大,呈现出一定的增长空间。
百亿库存压顶,线上渠道增速放缓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4年海澜之家的营收增速呈“过山车”式波动,分别为-18.26%、12.41%、-8.06%、15.98%、-2.65%;归母净利润同样起伏不定,同期分别为17.85亿元、24.91亿元、21.55亿元、29.52亿元、21.59亿元,对应净利润增速依次为-44.42%、39.6%、-13.49%、36.96%、-26.88%。进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再度陷入下滑通道,业绩压力持续显现。
在业绩处于调整阶段的同时,海澜之家的存货规模变化也受到市场关注。近五年公司存货规模呈明显扩张趋势,2025年上半年存货余额进一步攀升至102.55亿元,较2024年中期的95.53亿元继续增加。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高达323天,这意味着期末库存需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消化。高企的库存不仅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还可能因商品过时、换季等因素导致贬值,进一步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海澜之家近五年存货周转天数数据图。
渠道端的表现同样呈现分化态势。线下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海澜之家门店总数达7209家,其中直营门店2099家,占比29.12%,线下网络布局保持稳定;线上方面,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虽较去年同期的22.12亿元实现微幅增长,但相较于去年同期47%的高增速,今年上半年线上业务的增长动能已明显放缓,增长后劲有待观察。
海外市场成为海澜之家上半年的亮点。财报显示,海澜之家正积极推进品牌“出海”战略,在深耕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新市场调研与新渠道探索,持续扩大海外版图。
公司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有序推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布局,并预计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海外市场门店数已达111家,同期海外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2%,海外业务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品质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品牌发展的短板。无论是运动鞋服还是休闲正装,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已趋于理性且统一,但目前网上关于海澜之家衣服品质的吐槽与投诉并不少见。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海澜之家的投诉超3700条,其中质量相关投诉占比最高,具体包括“衣物褪色严重”“POLO衫穿几次后领子泛白起球”“羽绒服克重造假”等问题;此外,购物体验差、虚假宣传等问题也频繁被消费者提及,品牌口碑面临考验。
转型初见成效,其他品牌增速超65%
提起海澜之家,“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每次都有新感觉”这句魔性广告语几乎会立刻涌入大家的脑海。正是依托这样的传播力,品牌一度精准树立起“男人的衣柜”这一鲜明形象,成为不少男性消费者的服饰选择标签。
2020年海澜之家迎来“二代交接”,创始人周建平卸任,其子周立宸接任董事长。此后,品牌便跳出“男人的衣柜”的固有定位,进一步瞄准“女人的衣柜”“青少年的衣柜”“初生儿的衣柜”等赛道,加速向多元品类布局。
据财报披露,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多个自主品牌,包括主品牌“海澜之家(HLA)”、女装品牌“OVV”、潮流品牌“黑鲸(HLAJEANS)”、婴童品牌“英氏(YeeHoO)”等;在国际品牌合作方面,成为奥地利运动品牌HEAD(海德)在中国区服饰业务的授权商,独家授权代理阿迪达斯FCC系列产品在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务。此外,公司还开展职业装定制业务“海澜团购定制”。
2024年,海澜之家与京东合作推出“京东奥莱”业务,主打“大牌低价”的策略,在线下开设京东奥莱折扣店,门店汇聚了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安德玛、亚瑟士、北面等运动户外品牌,蔻驰、MCM等轻奢品牌,迪奥、纪梵希、雅诗兰黛、SK-II、CPB等美妆品牌,以及知名男女装等品牌。
今年以来,京东奥莱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广东等地加速布局,截至目前,门店数量已达23家。
尽管从营收结构看,海澜之家转型四年,依然是“男人的衣柜”。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系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95亿元,仍在总营收占比中超7成以上;海澜团购定制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3亿元;其他品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
但从增速来看,其他品牌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5.56%,体现出多元化品牌布局初步见效。
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布局,让海澜之家实现对细分市场的覆盖。但海澜之家也在财报中坦言,由于品牌培育及运营时间较长,且新业务尚处于扩张期,前期推广费用较大,后续发展仍然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所以品牌培育及新业务运营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为此,公司将紧跟市场趋势,重视产品开发及全球优质品牌合作,创新营销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降低品牌培育及新业务运营的风险。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