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似芙蓉出水,腰如弱柳扶风。”
这两句简单的诗句,便描绘出了古人眼中的女子之美。想象一下,当男人们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眼睛不由自主地停留,心跳加速,手中拿的物品也因为心神不宁而掉落,随着“砰”的一声响,才发现自己有些失态。可见,真正的美,是能够让人无法自拔的。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在做事时追求完美,还是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和谐美好,皆可见“美”的无处不在。女性对美男心生向往,男性亦对美丽的女性青睐有加。
然而,今天我们所见的美丽,往往经过了各种科技修饰,尤其是美颜技术的加入,虽然视觉上养眼,却也多了些许虚伪和造作。此时,大家或许会怀念起那个没有美颜滤镜的年代——那个美丽真实、自然纯粹的时代。
1978年4月的某一天,一位16岁的侗族少女在街头赶集,穿着简单朴素的民族服装,却散发出一种天然的美。她身上的自然气息瞬间吸引了侯一民的目光,侯一民当时正在为第四套人民币寻找合适的人物素材。正是这位少女,最终成为了1元人民币上的人物模特。
其实,在这一年之前,侯一民就已经接到了设计人民币人物头像的任务。虽然任务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极具挑战性。作为法定货币,人民币不仅要具备广泛的流通性,还需承载一定的文化与历史,因此,货币上的人物画像必须既具规范性与严肃感,又要有变化和特色。
前三版人民币的设计风格分别为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理性主义,而第四版则更注重历史主义,尤其是人物形象要体现出民族历史特色。因此,侯一民决定选择少数民族特色作为设计方向,这样既能展现文化特色,又能带出厚重的历史感。
设计有了方向,问题就来了。货币毕竟是一种严肃的符号,人物形象不能随意想象。于是,侯一民开始走访全国,寻找合适的人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角、2角和5角的头像已经完成,分别来自高山族、满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和壮族,每一幅人物形象都完美地呈现了民族文化与历史感。
然而,当侯一民开始着手设计1元和其他面值的图案时,事情并不顺利。寻找合适的模特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是画家,但灵感的到来并非时刻都能掌控。很多时候,侯一民需要等到灵感爆发的那一刻,才能一气呵成。而没有灵感时,再好的素材也画不出来。
两三个月过去了,侯一民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模特,直到他来到了贵州的庆云镇。那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了这位侗族少女,她身穿朴素的民族服饰,头发盘起,发梢别着银梳,耳朵上挂着银环,领口镶有两组银扣。尽管她穿着最普通的侗族服装,但她那清新脱俗的面容,以及散发出的青春气息,让人印象深刻。
侯一民立刻上前,表明了自己的来意。看到这位三十多岁男人没有恶意,少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侧对着他坐下,配合他画侧面肖像。画家果然不负众望,仅用短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画面中的女孩如同照片一般,十分真实。而少女看过之后也十分惊讶,这幅画竟然如此逼真。
然而,女孩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匆匆忙忙离开去赶集,并未向任何人提起。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幅肖像图最终竟然出现在了人民币上。
这位少女叫石奶引,来自一个普通的侗族家庭。她从小就长得甜美,青春靓丽的外表加上活泼的性格,使她成为了当地人的“美女”。她不仅外表迷人,而且性格善良、随和。大家都称她为“赛锦村一朵云”,形容她纯洁美丽,犹如山间的白云一般。
石奶引长大后,虽然前来求婚的男子络绎不绝,但她并不追求虚荣。她要求对方是个老实、能承担责任的男人,而最终,她嫁给了隔壁村的一位青年,过上了简单的农耕生活。生活看似平凡安逸,直到2011年,石奶引才惊讶地得知,自己竟成了第四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模特。
这让她十分震惊。有人会疑问,既然是1987年发行的货币,石奶引怎么到2011年才知道?难道她从来没见过这张纸币?然而,事实上,石奶引的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贫困,属于低保户,她一直忙于家务和养育孩子,家里的财务大多由丈夫管理,因此她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现金。而且,纸币上的她只是侧面头像,身边的人也只觉得有些像,并未太过在意。
她从未想过,自己一个普通的侗族姑娘,会被选中作为人民币的模特。此时的她,双手布满老茧,脸上也有岁月的痕迹,早已没有当年那份少女的娇美,但这恰恰体现了她的勤劳与善良。尽管生活贫困,她依然不抱怨,总是默默奉献于家庭。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是源于内心的善良和坚韧。
石奶引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不是外表的光鲜,而是内心的纯净与坚韧。这种美,才是最持久、最值得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