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加速向“蓝色经济”迈进,海洋牧场作为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已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单一养殖迈向“渔+旅”“渔+新能源”多元融合的新格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标志着海洋牧场进入国家战略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然而,伴随产业快速扩张,台风、风暴潮、赤潮、高温、疫病等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据研究,深远海养殖水体总量已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达40万吨,占海水鱼养殖产量20%以上,但其面临的自然风险强度远高于传统农业,一场台风或一次大规模病害即可导致全军覆没。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海洋牧场保险体系,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稳定器”,更是撬动蓝色经济增长的金融支点。
当前,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市场呈现“高需求、高增长、高保额、高波动、高赔付”的“五高”特征,业务波动性远超其他农业险种,赔付率长期居高不下。尽管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并行推进,广东、山东、辽宁三省产品数量和保费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但整体仍面临产品设计粗放、风险认知不足、数据基础薄弱、基差风险突出等挑战。传统补偿型保险因查勘定损难、道德风险高而举步维艰,而指数保险正成为破局关键。目前,超过一半的海水养殖保险产品为气象指数型,涵盖台风、降雨、温度等多种触发机制,依托地面气象站、海洋遥感等技术实现客观、透明、快速赔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遥感指数保险已应用于海洋牧场综合保障,通过海温、风浪等多维数据动态监测,显著提升风险减量能力。
国际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借鉴。挪威、日本等国将生物安全防控、养殖管理能力纳入核保核心,采用绝对免赔额与年度累计免赔机制,有效激励养殖户主动风险管理。反观国内,保险与渔业产业链融合仍显不足,亟需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保险产品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升级。未来,随着养殖工船、深水网箱、海上风电融合牧场等新场景涌现,专属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保险创新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何以保险之力守护“海上粮仓”,不仅关乎万千养殖户的生计,更决定着中国蓝色经济的韧性与未来。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