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科技网
国庆节后,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同时,滴滴方面宣布本轮资金的投入重点将包括AI核心算法研发与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推动滴滴自动驾驶在技术创新、规模化运营及商业化闭环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
此次的投资阵容也颇有看点,中关村科学城基金、北京市信创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传统车企广汽集团。这个投资阵容涵盖了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国家队资本、又包括了深耕网约车领域数年的广汽集团,而与其联合研发的L4车型也将于2027年推出,构建起"整车制造+出行服务"的完整滴滴生态。
从该阵容我们可以看到,无人驾驶的的赛道已经悄然加速,行业正从技术演示的浅水区全面驶入商业化落地的深水区。
回望2008年宇通新能源客车亮相北京奥运会,到今天新能源渗透突破50%,交通领域的出行革命每次都是公共交通担当“排头兵”,那么此次滴滴在此方向的重兵投入,是不是也会意味着L4级真正的无人驾驶也会加速到来?
自动驾驶是公共交通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早在2016年,滴滴就成立了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并在2019年将自动驾驶分拆为独立的公司,专攻L4级技术——也就是特定场景下不用人管,车就能自己跑完全程的技术。
2020年,软银完成了滴滴自动驾驶5亿美元的首轮融资。而在次年的第二轮融资中,IDG、CPE、Paulson再次砸出了3亿美金。
但是从第三轮开始,滴滴自动驾驶的投资主体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车企广汽集团以2.98亿美元主投了这一轮融资。众所周知的是,广汽埃安是国内较大的网约车制造商,在网约车领域拥有着较大的话语权。
也正是自广汽集团加入开始,滴滴无人驾驶的研发开始进入到了快车道。从D轮的融资对象来看,参与者大都不再是纯粹的财务风险投资,而是清一色的战略与产业资本。
中关村科学城基金和北京市的两大产业基金的入场,意味着无人驾驶不再被仅仅视为一项尖端科技,而是被提升至“城市级新基建”和“未来产业核心”的战略高度。
无人驾驶的价值衡量标准也从这一刻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具体的意义显然已经从技术领先转向了对区域经济、产业链拉动和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际贡献,甚至也在某种程度上擘画出了未来——公共交通极有可能走向自动驾驶这条必由之路。
广汽集团的两轮出手,多少也暗含着这一“野望”——以自动驾驶提升自身在公共交通中的话语权。而这也标志着“造车”与“智驾”走向了深度融合。车企需要前沿的自驾技术为其产品赋能,而科技公司则需要车企的制造能力、供应链和整车设计经验来实现技术的规模化搭载。这种“抱团取暖”,正是双方在深水区应对风浪的必然选择。
滴滴的先天优势
开展无人驾驶的研究,滴滴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作为国内出行巨头,滴滴每天都在收集最真实、动态的路况信息。哪里有早高峰拥堵、哪里容易大雨积水、哪里的小区门口容易突然窜出行人,滴滴的这些活数据远比其他车企花费巨大精力路测得来的数据要更鲜活和真实。
这些数据是滴滴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是本钱,远非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可比。
另一方面,滴滴在技术链条上的布局也非常完整,基本打通了“车-路-云-图”全链路。
2023年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对外详细介绍了“北曜 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 虎鲸”两大硬件,北曜 Beta 是国内首个 2K 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由滴滴自动驾驶和激光雷达北醒公司联合设计,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等性能特点。Orca 虎鲸则是一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由滴滴自动驾驶研发,集成了智驾域、座舱域和网联域。
加上滴滴自建的运维中心,“慧桔港”运维网络,滴滴可以说早就完成了无人驾驶业务的从车端到云端的技术“布局”。
经历数轮融资,仔细算下来滴滴在无人驾驶上烧掉的钱已经超过百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规模,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滴滴在无人驾驶领域不死不休的决心。
在本次融资的信息发布上,张博还透露,今年以来,滴滴的自动驾驶在北京和广州已经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出行场景中表现稳定。另外滴滴自动驾驶和广汽埃安合作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于今年底交付,之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展示范应用。
也就是说,最快至今年年底,我们就可能在北京和广州街头打到滴滴的无人驾驶网约车了。当然,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去安全员”,实现大规模运营。这背后是非常严苛的技术可靠性要求,同时还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险责任、事故认定标准等等一系列软性要求。
显然,这些都不是滴滴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此时地方政府基金的介入,无疑透露出很多信号,“软性基础设施”的搭建铺路也许正在获得推进。
万事俱备,只欠上路。对于滴滴来说,剩下的就是如何把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