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近日,新华三集团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逯晓慧出席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慧医院分会主办的第四届数字健康与智慧医院发展论坛并发布《新华三多算力多模型多场景下AI+医疗领域实践》主题演讲,系统展示了新华三如何以创新技术破解医疗场景复杂难题,助力行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时代。
新华三集团医疗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 逯晓慧
普惠AI落地:
通用场景模型的实践突破
在医疗AI应用的初期阶段,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所有医院,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新华三灵犀Cube 一体机内置DeepSeek大模型,能够帮助医疗机构优化了算法架构与算力调度,显著降低了推理成本,有效降低了医疗机构AI部署成本。该模型支持轻量级微调工具,医院可基于私有数据快速适配,实现“成本可控、效率跃升”。
目前,安徽省立医院等数十家机构已成功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覆盖智能分诊、导诊、病历质控、科研论文等20余项院内通用场景。通过“推理路径可视化”技术,模型的每一步决策均可追溯,有效满足了医疗伦理对“零幻觉”的严苛要求。这一实践不仅解决了医疗机构“用不起”的痛点,更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了诊疗效率,为AI普惠化提供了可行路径。
赋能胃肠诊疗:
全栈AI技术重构消化专科精准化路径
传统胃肠动力疾病诊疗长期依赖临床经验,存在诊断标准模糊、效率低下等痛点。新华三集团联合杭州聚医智联与邵逸夫医院,基于灵犀Cube 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构建了胃肠动力专病全链路AI解决方案。项目依托邵逸夫医院提供的超万例脱敏临床数据(含症状、影像及随访记录),通过自动化清洗标注与多模态融合技术,打造了覆盖"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为AI深度应用奠定基础。
针对胃肠动力诊疗的多模态数据特性(文本、影像、时序监测),新华三通过三大技术突破实现精准赋能:大模型一体机预置DeepSeek,实现"开箱即用",快速构建专病数据库;定制行业工具链优化症状关联性分析,提升诊疗方案匹配精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保障模型随临床需求持续进化。
该方案已形成多维价值闭环:科研端实现多中心数据实时分析,支撑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临床端智能决策系统将诊断一致性提升30%,医生工作效率提高40%;患者端构建智能随访体系,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邵逸夫医院消化科专家指出,这种"数据治理-模型训练-场景赋能"的创新范式,意味着胃肠诊疗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质变。
高危病种破局:
脑血管专病大模型的精准赋能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3.3亿,脑卒中年发病达1390万例,高致残率与高复发率成为公共卫生重大挑战。去年,新华三携手清华长庚医院,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打造了脑血管专病大模型。该模型集成“思维链”技术,严格遵循诊疗指南流程,有效规避了大模型幻觉。
技术的实现需要融合大量临床数据,包括影像、病理和病程记录,并通过动态知识库应对诊疗指南的频繁迭代。这一模型不仅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智能助手,更通过规范化诊疗流程缩小了区域间的医疗水平差距,推动危急重症诊疗走向均质化。
经验沉淀:
工程化交付与智能中枢的协同进化
医疗AI的落地离不开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新华三独创“六步联调法”,从需求对接到私域部署,历经多轮数据联调、安全合规验收与效果优化,确保模型与医疗场景深度契合。以脑血管病专病大模型为例,团队通过6个月的联调与双盲评估,最终实现临床验收。
面对多基座模型混杂的行业现状,新华三构建了“医疗行业大模型智能中枢”,集成模型超市、模型管理、训练工厂、知识库等模块,其中傲飞3.0算力平台支持多元异构的算力调度。这一智能中枢系统不仅避免了重复投入,更通过智能编排将模型构建效率提升40%,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框架。全域数据湖方案则可助力医疗机构汇聚千万级脱敏数据,结合RAG增强与知识库挂接,持续优化模型精准度。
从通用场景到专科攻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新华三以“多算力、多模型、多场景”为核心,持续探索AI+医疗的深度与广度。未来,新华三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医疗行业向更智能、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