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上广家长为孩子规划‘藤校直通车’时,二线城市的国际教育常被贴上‘资源匮乏’‘出路有限’的标签。
但在合肥,一所成立仅5年的国际课程项目,用3枚牛剑录取、600+世界名校offer,撕开了一道破局的口子……
作者:蝎子号。
2025年2月4日,大年初二。
当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许珂独自坐在客厅,心中焦虑万分。她卸载了社交软件,连红包都顾不上点。内心焦灼不已——剑桥大学的录取结果即将揭晓。
亲戚们察觉到她的异样,纷纷安慰道:“没关系,就算拿到UCL(伦敦大学学院)的录取,我们照样给你拉横幅庆祝!” 但对许珂而言,剑桥是她的执念。这些善意的话语,此刻听来却像她不愿接受的安慰奖。
不堪重负的她决定,出门漫无目得走走。下午4点,精疲力尽的她瘫坐在公园长椅上。恰在此时,三只小狗从她身边跑过,分别在她左右留下了一坨“纪念品”。“这是吉兆!”许珂心头燃起一丝希望,“狗屎运要来了!”
下午5点,网络上开始出现剑桥大学的录取喜讯。一封邮件悄然而至,许珂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Thank you.” 开头的两个词让她心凉了半截。“完了。”她脑中一片空白,英文单词瞬间变得模糊难辨。直至她的目光聚焦在一个词上:“Congratulations.” ——
她成功了!是剑桥!
回到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相比1月14日牛津放榜时的忐忑,老师们对剑桥的录取结果显得平静许多。
“许珂的综合实力很强,我们对剑桥还是挺有把握的。”班主任杨老师说道。
最终,这所成立仅五年的年轻国际部斩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枚牛津录取,两枚剑桥录取。这不仅是安徽省首个“牛剑双录”,也是其首个A-Level牛津录取。实现“零的突破”。
“牛剑三人组”仅是冰山一角。合肥一六八国际部2025届的70名毕业生,不仅取得了G5大满贯,其中位于世界TOP9的UCL单校录取信就高达67封。更不乏“王爱曼华”(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等英国高校的录取。除了英国外,同学们还收获了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录取,实现了全球多点突破。
截至5月15日,录取总数已突破惊人的600封。
这一历史突破迅速传遍合肥。安徽省教育厅转发了这份喜讯。在一座多数学生仍将北大、清华和C9联盟视为最高追求的城市,牛剑突破无疑照亮了一条别样的教育路径,开启了教育可能性的新篇章。
一个剑桥录取或许是偶然,但接二连三的顶尖录取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这所年轻的学校,如何让经验丰富的牛剑招生官都为之“惊讶”?
升学的护城河
是“牢记知识点”
多年来,“死记硬背”、“书呆子”是中国教育甩不掉的标签。然而,当一批批中国年轻才俊在全球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式教育“厚积薄发”的优势——
“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石之上。”
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的升学成绩便是有力佐证。那些斩获佳绩的学生,拿到的录取方向不仅仅只是物理、化学、工程等理工科专业,也有经济学、商业管理、传媒等文社科专业。他们通过竞争激烈的中考进入国际部,本身就意味着扎实的学科基础。
“我们的生源并非大家想象中那种中考失利、无奈选择国际部的学生,”国际部白校长解释道,“以被牛津录取的潘文博为例,他中考683分(满分750),许珂也是如此。即便不走国际路线,他们也都能考入本地重点高中。”
A-Level课程体系与这类学生可谓珠联璧合。其灵活的学科选择和对单科深度的聚焦,有利于放大偏科学生的优势;同时,其知识点的可量化性也让勤奋刻苦的学生如鱼得水。
“洋高考”的称号,恰是A-Level这枚硬币的两面。
或许在一线城市,“做题家”已显过时,大刀阔斧的创新才是潮流;但在刚刚起步的合肥一六八国际部,在这个国际化理念尚待发展的内陆城市,夯实学科基础,将知识学深学透,一点都不过时。
牢记知识点,意味着将常规教学做到极致。这本身就成了一种特色。
白校长坦言,国际部招收第一、二届学生时,生源质量不及后来,老师们花费大量时间“托底”,义务为学生补课提分。
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这些补习班逐渐演变为竞赛班、学术月,但核心逻辑依然是将学科基础置于重中之重。
稳步提升的录取成绩,五年内实现牛剑突破,证明了这条路的正确性。
国际教育资源「洼地」的突围
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创新不可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要拥有一潭活水。”这是合肥一六八国际部每位老师的座右铭,这群年轻高学历的教师,都铆足了劲成长。身处内地二线城市,触手可及的资源不多,那就积极走出去。
升学老师在国际升学指导会上分享
学校为老师提供丰富的校外培训机会,让他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了解教育前沿动态。前往上海、青岛、重庆、香港等地,拜访兄弟学校、参加A-Level考试局培训、积极向同行专家请教、邀请海外专家到校授课的学习考察,几乎月月都在进行。
教师们参加研讨会
教师的成长直接反映在课堂上。“我们的课程每年都不一样,更新迭代非常快。”杨老师分享道。
学校首创“A-Level+”融合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跨学科实践与全球视野深度结合,实现学术深度和兴趣广度的双轨并行。每年的中秋节,各科老师都会将中秋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为同学们打造一堂又一堂别开生面的特色课程。
化学课堂上,老师带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石榴酒,从榨汁到发酵,每一个步骤都让同学们直面化学反应的神奇。
在经济课堂上,月饼又成为了经济市场上的流通工具,老师带领学生模拟出整个流通过程,在角色扮演和趣味抢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同学们对经济和会计知识点的理解。
寒假期间,高一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知识,通过自学GeoGebra软件,制作了一颗“三角函数之星”。这个过程建立在PBL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和互联网/AI技术结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更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合肥一六八国际部深知,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能力和素养,最终成长为不仅能考试,更能成事的未来人才。
虽然学校以理工科见长,但对艺术设计也并未偏废。老师们自行研发开设了“X+Design科学艺术家”课程,课程以生物和化学为基础,在完成制作蝴蝶标本、提取天然植物色素以及染色等内容后,进行《科学这么美》的演讲。当看到显微镜下不同物质加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的神奇反应时,同学们无不感到“震撼、绚丽、神奇”,好奇心和探索欲瞬间被点燃。
“书本上的知识从生硬的公式和数据变得美轮美奂,极具感染力。我没想到科学的尽头竟然藏着无限魅力!”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分享着激动的心情。
翻阅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的公众号,学术主题月、商业挑战赛、AI畅想会、英文戏剧节、校友分享会、春季研学游、IDTALK演讲、蔚来汽车工厂探访等等,老师们都在利用一切资源,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内驱力。
凭借踏实的办学、尽责的教师,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的口碑不胫而走。在没有毕业生的情况下,中考录取分数线依然连年攀升——这是合肥家长用脚投出的信任票。
即便牛津录取,
也不能逃避值日
月亮和六便士,一个象征理想与现实抉择的著名隐喻。如何平衡两者?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给出的答案是:“秉承脚踏实地的坚毅,怀揣仰望星空的热诚。”
“牛津和剑桥的录取,让大家知道我们有实力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那是一种对星空的向往;但学校绝非只围绕‘学霸’转,而是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上。”白校长强调国际部的德育,“你不会因为拿到了牛津录取就能逃避值日。”
2024年国际部评选出的“高三年度人物”是一位“除了学习啥都好”的学生。他刚到国际部时,家人只希望他能有个大学读,在高中别惹祸就行。但他积极乐观的性格、出色的活动组织能力,展现出极强的领导力,最终当选了学生会主席。
虽然学科基础薄弱,但老师从未放弃过他,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最终,他拿到了澳洲莫纳什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录取,远超家长的期待。
在合肥一六八国际部,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他们的评价体系也相当多元:“逻辑思维的大师”、“物理世界的探究者”、“语言表达的掌控者”、“化学反应的解析者”、“资源配置的专家”……
有人攀登学科高峰,有人畅游艺术海洋,有人为集体无私奉献。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轨迹,每个人都值得被看到、值得被表彰。
脚踏实地也体现在升学工作中。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的升学团队非常灵活,根据学生兴趣和特质调整升学策略。今年英国“王爱曼华”的录取突破100封,专业四面开花:从体育管理到电影研究,从数学到计算机……学生每一个独特的兴趣,都能找到通往世界舞台的航道。
去年11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一场国际大学展,邀请了38所海外大学,层次和国家遍布全球,涵盖了英美澳加主流目的地,以及新西兰、日本、瑞士、马来西亚等小众留学国家中办学实力不俗的大学。
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升学指导讲座
这场大学展不仅让学生与大学招生官面对面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合肥家长的眼界,打破了信息差,让他们知道原来除了牛津、剑桥、G5,QS前十,孩子的路还能走得那么宽!
学生参加商赛
今年有个孩子收到了大学的拒信,但这并不意味着“天塌了”。短暂调整后,他马上投入了新一轮的申请——新加坡或者日本,留学不止一条路,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
看着学生的蜕变,进入梦想学府,高三班主任杨老师感慨万千地写下:“当传统认知中的‘不可能’被一封封录取信改写,我们与每个家庭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世界名校的入场券,更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学生参与的全英戏剧大赛
合肥一六八国际部的升学奇迹背后,离不开老师们的托举和付出。
目前国际部有50多位学科老师,其中约三成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有三成拥有海外背景。他们都很年轻,洋溢着教育理想主义的热情。用姜老师的话来说,真是“掏心掏肺”地对学生好,很多工作都超出了岗位职责。
姜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德国工作生活了7年,现在是A-Level数学组的核心教师,也是“牛剑卓越计划”的负责人。“当初组建‘牛剑卓越计划’,就想着往前多走一步,至于能走多远,大家心里都没底。”
通过国际部自己的试题,很快选出15名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老师们义务给学生“加餐”。每堂课上,姜老师会先开展每节课的“保留节目”——播放10分钟的视频,让学生从书本知识里解放出来,打开视野,然后一起做牛津剑桥的笔试题。“目的是打消他们对牛剑的恐惧,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这种支持不仅针对“牛剑种子”学生。所有学生收到面试邀请后,学校都会组织模拟面试,并找到对应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有一个申请地球科学方向的学生,我们专门给他找了相关专业的教授。”白校长说。
国际部成立的“竞赛指导中心”,年均支持500人次学生参加包括AMC、物理碗、BPHO等在内的顶级赛事,参赛学生数次100%获奖,共斩获千余个全球全国奖项,占据合肥国际教育圈竞赛榜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几乎所有的竞赛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放眼国际学校,这样的性价比足以令许多一线城市的父母羡慕不已。
是什么支持着国际部的老师们做着本职工作之外的事,还能把每件事做好?
姜老师沉思片刻回答:“在合肥一六八国际部,每个老师的努力都会被看见。虽然工作很累,但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来自学生和同事的正反馈,职业成就感非常大。”
结语
采访最后,我问姜老师一个问题:“您如何评价合肥的学生?”
他迟疑了一下说:“对于学生,我不想用‘评价’来形容他们,说说我对他们的观察吧。”
他说:“跟一线城市的学生相比,合肥的学生见到的世面可能没有那么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其实毫不逊色,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提醒他们有多棒。”
缺乏一线城市的资源,没有顶尖的生源,摸着石头过河,一六八国际部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教育草根”。
但就是这群“草根”,拥有着扎根向下、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海外升学的红海竞争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证明了,卓越并非只属于资源优渥者。有时候,它仅仅关乎用心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并倾注满腔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