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二收盘,沪指报3865.23点,跌幅0.62%;深成指收在12895.11点,下滑2.54%;创业板指数跌近4%,收于2955.98点,全市场超3500只个股收绿,科技板块几乎全线调整。半导体、CPO、消费电子等前期开得最猛的板块成为重灾区;而银行、保险、白酒等低估值品种逆势上涨。资金的剧烈分流,加上主力的仓位切换,让市场的波动显得更有针对性。表面上是普跌,实际是主力的一次重新布局。
从近期的走势来看,周二的急跌并没有打破市场的中期结构,反而更像是一次“洗牌”。上一交易日的低开高走让不少投资者误以为底部已经探明,但高开低走的现实让这种乐观迅速冷却。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消息反应,而是资金策略的一次重新调整。根据盘后资金流向数据显示,内资主力在尾盘阶段有明显的回流,特别是金融、能源、银行等权重板块的资金净流入显著增加。对于市场来说,这往往是阶段性的止跌信号。
周二的行情表面上看是恐慌盘引发的下跌,但从结构上分析,实际更像是主力在主动制造空间。科技板块的高位出货让资金重新回到估值较低的蓝筹方向,这也是市场进入“切换期”的典型表现。过去几周,科技股连续上涨,涨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机构获利明显;而金融、煤炭、白酒等板块则相对滞涨。当主力判断科技行情阶段性告一段落,就会把筹码重新配置到防御性方向。这样的行为,从短期看造成指数下行,从中期看却是在为下一轮反击做准备。
消息面的扰动其实已经逐渐消化。关税和贸易问题在周初确实带来了市场波动,但从近期我国进出口数据看,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和基建投资未受明显影响。更关键的是,管理层的稳市信号持续释放。监管层近期加快了券商业务规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这其实是为年底的市场信心恢复铺路。主力资金在这种背景下,更愿意提前布局——这也是近期资金出现低位回流的根本原因。
创业板的下行大多源于前期的高估值压力。从技术面看,2950点附近和2900点是阶段性支撑区域。机构通常会利用这种技术节点进行筹码再积累,因为在连续大跌之后,资金的风险偏好会迅速下降,为低吸创造空间。如果在周三的交易中,指数能出现缩量止跌或小幅回升,那么主力拉升的意图就更为明确。历史经验表明,类似的放量下跌往往是中段调整的尾声,而随后资金的反击会来得更快更猛。
从市场节奏看,周三有可能成为市场情绪转向的关键节点。首先,金融与权重板块的强势有望延续,资金持续净流入将对指数形成支撑。其次,科技板块经过连续三日调整后,部分龙头公司已进入技术性超跌区,短期存在反弹需求。再者,成交额在周二达到约1.4万亿元,为近两周的高点,这说明市场的参与度并没下降,资金仍在内部轮动,并未真正撤离。这些迹象叠加,意味着主力正在酝酿新的动作。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此时更需要保持耐心,而不是被短期波动影响判断。大盘虽然经历了急跌,但中长期趋势并未打破。随着政策不确定性逐步消退、监管节奏趋稳、资金结构优化,A股市场的活跃度将在后期逐步恢复。主力的思路其实很清楚:通过调整来清理浮筹,再集中资金推动新的行情。
综合当前的资金流、板块表现和技术信号来看,周三很可能成为市场的拐点。主力资金已经开始低位布局,金融和权重方向率先企稳,科技板块或出现止跌反弹。虽然整体走势尚处震荡阶段,但反击的势能正在聚集。如果成交量缩小、抛压减弱,资金将有条件发动反击。
因此,市场的下跌更像是一场短暂的整理,而不是趋势的转向。主力正在利用调整的机会为下一轮进攻积累筹码。对投资者来说,保持冷静比激进更重要。从行情节奏上看,不出意外,周三有望成为阶段性反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