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史晋川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益波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显著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框架开始显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呈现全新局面,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何在现有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累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活力、挖掘潜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史晋川。他表示,在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态势渐成的基础上,未来需以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制度创新、重大基础设施为核心引领,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均衡。
01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点、新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逐步迈向结构优化、竞相发展的新阶段,具体有哪些新特点、新态势?
二是区域比较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新兴产业集群优势、沿海高水平开放优势、体制机制改革优势,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引领态势;中部地区重点提升内陆开放区位优势和产业承接配套能力,在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内生型产业集群,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和功能转移的集中高地;西部地区依托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与生态资源富集优势,以陆海新通道带动区域新发展,建设沿边开放前沿高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重要屏障之路越走越实;东北地区重点挖掘资源禀赋优势,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传统产业基础赋予新动能。
三是区域重点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京津冀统筹特大城市功能疏解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流域内干流与重要支流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投入、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则先行实现高频政务服务“跨境通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开通“超级环线”高铁,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动区域“同城化”再上新台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相互耦合,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成渝地区打造“1小时交通圈”,推动科技和产业“两融”创新走深走实;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实施“零关税、低税率”政策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将我国制度型开放推向新高度。
四是其他地区特色发展明显提速。革命老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崛起;边境地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沿边开发开放水平稳步提升;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水土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资源型地区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4年,超过21万户矿区居民实现避险搬迁;老工业城市通过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等,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02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史晋川:首先,区域定位目标重叠,制约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落地。部分城市群在规划建设中,未以城市间的经济关联、产业联系为根本依据,导致内部协作松散,不仅各城市定位模糊,发展目标还高度重合,缺乏清晰的分工与高效协作机制。这些问题进一步表现为,许多区域在违背自身发展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盲目追逐热门前沿产业,形成“潮涌式”跟风布局,既浪费资源,也难以形成差异化的产业竞争力,制约了东部优势产能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可落地性。
其次,区域规划尺度不一,加剧区域发展分化极化现象。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覆盖较大地理范围,但空间尺度大而泛,战略指向性、匹配度、有效性不足;二是区域重大战略集中于南方地区,西北、东北、华中地区缺乏区域重大战略支撑;三是区域重大战略与城市群布局高度重合,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地区持续集聚,造成中心—外围发展分化与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再次,区域分割依然存在,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地方利益驱动下跨区域发展规划落实不到位,区域比较优势发挥受限。区域重大战略虽明确各省市战略定位,但在最大化地方利益驱动下,各省市重内部发展、轻外部联系,市场一体化建设更多偏向于行政区内的市场一体化,在无形中给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设置了区域性壁垒。为实现差异化战略目标,各地区采取指向鲜明的差异化政策竞争策略,形成“政策落差”,造成地区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的不均衡性。
03
区域协调发展要以三个“重大”为引领
中国经济时报:“十五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史晋川:一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十五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各地比较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要在保障创新要素有效配置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保障人才、资金、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要在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上下功夫,发挥好区域知识产权法庭作用,强化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致性与稳定性。进一步破除制约产学研一体发展的跨区域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区域产业发展。
要在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区域布局上下功夫,根据各地自然地理与创新发展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序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为基础研究突破夯实硬支撑基础。
二是以重大制度创新为引领,先行先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新优势。“十五五”时期,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将会更加复杂多变,我国区域开放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以先行先试的澎湃动力探索制度型开放的内生优势,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强大动能,是新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的重大历史机遇,先行一步用好“一线管住、二线放开”的制度型开放红利,优化减税降费、便利通关等配套性制度举措,加快形成以制度创新推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强大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要在开放大通道建设与沿边开发开放中注重“硬”联通中的“软”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运输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沿边地区探索边贸互惠新模式,以制度创新与政策联通为中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增添新动能。
三是以重大基础设施为引领,东西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区域协调联通的重点卡点,加快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先后建成通车,形成了全球规模第一的高铁、高速公路、电网和4G网络,建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面向“十五五”,一要着力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向末梢地区延伸打通沿边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交通运输卡点,优化提升东部发达地区路网密度与运输能级,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二要着力发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重大牵引作用,发挥其对区域产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支撑点,为西部资源优势的有效转移转化提供支撑。三要着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挥西部地区能源电力优势,做好“东数西算”的软硬联通。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与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形成深度融合。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