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或许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收到网购的“同款”衣服,却发现商标上的字母多了一个,手感与做工更是相去甚远;依赖电商平台里成排的“好评”和“销量过万”的数据下单,却不知这些消费信赖正被一条庞大的刷单灰色产业链侵蚀,真假难辨;还有标着“2万毫安14.5元包邮”的充电宝和“1元奶茶”的茶饮促销,让人心动的同时却也疑惑……10月15日开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精准回应了这些痛点。
先来看看新规内容。这部法律针对平台经济发展中的不正当竞争新形态,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如面对“傍名牌”现象,新规将“设置他人商标为搜索关键词引人误认”明确列为混淆行为,回应电商平台“蹭流量”乱象的治理需求;面对“刷单好评”,明确禁止组织虚假交易、虚假评价,同时要求平台建立不正当竞争举报机制;面对“低价内卷”,对低于成本价销售且扰乱秩序的行为实施查处……在一系列平台经济乱象面前,法律亮出清晰的牙齿。
其实,无论是商标“搭便车”的混淆视听,还是“低价内卷”背后的品质牺牲,其本质都是精心编织的“消费陷阱”,它们扭曲了市场的真实信号,让消费者在失真的信息环境中作出决策,也让守法经营的商家在“劣币驱除良币”的逆流中艰难生存。
仍以平台的“低价内卷”举例,看似低到令人恍惚的价格,却暗含难以预估的损失与成本。无CCC强制认证的充电宝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1元奶茶”与“0元购”迫使商家“不参与促销就失去流量”,对中小经营者的不合理压榨随之而来。短期看来,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模式似乎让消费者薅到了羊毛,但长此以往,除了无法避免的安全隐患,还会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同时滋生低价低质、服务打折等负面效应,损害的是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需要明确的是,反不正当竞争并不是不要竞争,也不是“一刀切”禁止低价促销活动,而是让“以价换量”转为“以质取胜”,摒弃一切违背市场规律的手段,引导行业良性竞争、高质量发展。当企业从无序的价格战中抽身,才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正如光伏行业在治理“内卷”之后,头部企业得以将更多利润投入新技术研发,加速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当然,立法的完善只是第一步,新规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的执法落实。这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强化监督,确保法律牙齿真正咬合。也呼吁各大平台与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当“评价”反映真实,“原创”获得尊重,“优价”代表品质,市场竞争才能够回归以质量和效率为本的正确轨道。
(柏丽娟)
下一篇:官宣!博时基金董事长正式变更